《论文写作》课程心得
在学习闵帆老师的《论文写作》课程后,结合平时观察同门的论文评改过程,我对论文写作有了新的体会。因此,我写下这篇博客,作为我对论文写作的总结。在我看来,论文写作这门课虽然主要讲的是如何写论文,但是根据论文每小节的不同,它可以实际的反映在论文背后的实验过程中。在这篇博客里,我尝试将论文写作和项目进行结合起来,将论文的写作知识点融入项目进行中,形成一整条论文形成的时间线,方便自己与读者进行参考。
在”什么时候写论文“这件事上,我之前的认识是“论文需要在项目完成后,对自己的项目的创新情况,优点、缺点和实际指标都有了长足的了解之后,才能开始落笔”。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开始就可以统领全局,在论文开头埋下引子,在论文结尾一一回收,结合实际指标分点讨论项目优缺点,这样做就是一篇好论文了。但是在观察同门的经历,结合老师上课的举例后,我认为这件事还有第二种解法,即与项目同步进行。
摘要
在确定大的方向后,论文的摘要就可以动笔了。摘要是论文的骨干,通常包含三个部分:已有工作的评述,本文工作的描述以及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将摘要拆成套路的数个部分进行描述:
-
本文的领域或重要概念:
这句话就是项目大方向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为论文奠定研究领域的位置,也为自己的实际项目标出了边界。
-
已有工作:
在项目进行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参考查阅其他人的论文和研究成果。这句话是对参考资料的总结,也是对将要在实际项目中参考的资料定一个主题。
-
已有工作的局限性:
这句话开始切入到论文及项目的核心议题,它不仅暗藏了论文的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对项目本身的评价指标,在项目进行中,我们需要时刻思考我们是否解决了核心议题,用问题的解决程度来衡量方案的优越性。
-
本文工作:
如果说已有工作的局限性是评价指标,本文工作就是大致的路径,摘要中的这句话蕴含着项目的主体方法,是对项目技术路线的总结。主体的创新十分困难,因此论文和项目的主体可以使用领域内的流行方法,正应了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论文中,这句话还需要与论文标题相呼应,使我们的主体方法能脱颖而出。
-
本文的具体方法
本文工作中阐述了论文和项目的骨架,而具体方法就是项目的血肉。主体方法必然是优秀的,但优秀的主体方法不止我们去使用。要想在众多使用者之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给主体方法装上强大的配件。而具体方法就是描述配件的蓝图,展现了项目的预期构想,后续项目进行时就按照摘要中的构想一步步将纸上蓝图还原为项目的事实。
-
实验设置和实验结果
在本文工作和具体方法上,我们已经制定好了项目的预期结构,而检验结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实验,就在这里定下检验的数据集和预期的结果。倘若项目能达成预期结果那自然万事大吉,但如果项目没能完成预期结果,我们就必须回头修改具体方法,更换路径重新冲击实验目标。
可以说,在项目初期写下的摘要是一张蓝图,它会指导我们项目的进行。但项目的进行不会一帆风顺,当项目的实际情况与摘要冲突时,我们需要再次修改摘要,迈出新的道路。因此,如果项目与论文同步进行,那摘要就是论文中修改次数最多的部分。
相关工作
虽然在论文结构上,引言在相关工作之前,但是在我自己的理解中,相关工作的部分应当是贯穿整个项目阶段的内容,只是具体动笔需要留到项目靠后的位置。在论文和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查询许多参考文献,这时候就应该分门别类的将查询过的参考文献保留起来,可以按照层次分为本领域论文、本方法论文等。
但是相关工作不能将自己的参考文献堆叠罗列,相关工作的写法仍然需要按照论文写作的套路进行。不只是参考文献,我们应当在整篇论文的写作中全部应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相关工作这一节上,就是要先写本领域的重点核心论文来阐述本领域的任务目标,同时罗列包含本文方法在内的多种主体方法,大类套小类,逐步细化。整个论文的结果应像树的节点与叶子一般,每句节点句子既能找到对应的综述,又能找到详细的阐述。同时还应注重于句子间的逻辑性,要向排比的修辞手法一样,在句子结构和对应句子间有逻辑的联系。这不仅是相关工作这一节的要求,更是整篇论文的要求。
引言
在项目快推进到尾声时,摘要也不再需要大幅度修改,此时我们可以入手进行引言的编写。引言需要讲述完整的故事。简单来说,摘要中的每个句子,都需要在引言中用一段话去描述。而引言中的每段话,由都是段首主题句的延申。
引言处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题目是文章的第一印象,摘要是文章的简单阐述。用这两个部分把读者吸引进来之后,就需要引言来进一步留住读者,这使得引言的写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引言的每段应有5-10句,这样每段的长度就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可以在吸引读者的目光的同时不至于让他们感受到厌烦。
网络结构与实验
在进行项目的实验时,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网络结构和实验章节的编写。如果说引言摘要等部分是为了把读者留下来,因此讲究修辞文法的话,网络结构与实验部分就需要我们真正拿出确凿的事实,使读者信服。
在网络结构中,我们可以用图像展示整个网络,使用伪代码、图像或公式来阐述网络中的创新点。对于网络中存在的超参数,我们可以将超参数总结到表格中,使读者方便复现。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增大数据集的大小和覆盖面,以增强说服力;进行内部和外部比较,分析方案的优劣势。为了使写出来的文章更有条理,可以使用在结果呈现前提出问题,并进行自问自答的分析。实验的目的是证明项目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应该"挑选"足够好的实验结果进行展示,但是方法不是万能的,我们也可以展示不够好的实验结果,但不够好的结果应该分析原因,阐述网络在特定范围内的弱势。同时为了证明我们的创新结构有效,我们还应该设计相关消融实验,用结果使读者信服。
在论文中,使用的表格和图片也很有讲究,为了实验图像的清晰,我们输出的图像最好是矢量图,图注应详细,清楚解释图中信息,图像的附注需要简单解释图像内容,如果解释内容过长应单独提取出来形成段落。很多杂志使用黑白打印,因此要确保图像在黑白打印后仍然可读。在表格中,我们可以将指标最好的项目用不放大的粗体文字标注起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结论
论文的结论不仅是论文自己的结论,还是整个项目的结论,一般写结论时,项目已经全部结束,我们将我们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论文的修改中。
论文的结论一般不会太长,5句即可,如果在结论中还有进一步观点,可以在讨论中论述;由本文不足引出的未来方向,可以写在进一步工作内,点出未来前进的方向。
时间线
由此,我们可以理出一条论文写作的时间线:
- 在确定方向后,我们就可以着手摘要的编写,写出来的摘要不仅是论文内容的简介,也是实验的蓝图。
- 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的收集自己参考过的资料,用于相关工作的写作。
- 在项目完成结构的搭建,并初步完成预期的实验结果后,我们就可以按照顺序编写引言,相关工作,网络结构的编写,因为这时项目已经不会再有主体的改变。
-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挑选数据集,设计实验展示项目路线的优越性,并将优点呈现在论文上。
- 完成所有项目后,编写总结,同时对论文进行查漏补缺,修改润色等工作。
参考
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