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系统架构ISA设计
四种架构模型:
1)单机应用
2)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两层、三层C/S、B/S模型、MVC模式等
3)面向服务架构SOA
4)企业数据交换总线:不同企业应用之间通过信息交换的公共频道
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
1)战略系统: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高层决策支持系统、以企业战略规划体系
2)业务系统:完成一定业务功能的各部分(物质、能量、人、信息)组成的系统
3)应用系统:内部功能实现、外部页面
4)信息基础设施 :对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需求。
TOGAF开放式企业架构框架标准:
模块化架构、内容框架、扩展指南、架构风格
架构开发方法ADM: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1)系统规划阶段:输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设计任务书
2)系统分析(逻辑设计):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输出系统说明书
3)系统设计(物理设计):输出系统设计说明书(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输出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5)系统运行和维护: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价值驱动的体系结构:
1)价值期望值:对某一特定功能的需求。
2)反作用力:实现某种价值期望值的难度
3)变革催化剂:导致价值期望值发生变化的某种事件
2、层次式架构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贯穿于软件研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具有重要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利益相关人员之间的交流、系统设计的前期决策、可传递的系统级抽象。
层次式体系结构设计是将系统组成一个层次结构,每一层为上层服务,并作为下层客户。在一些层次系统中,除了一些精心挑选的输出函数外,内部的层接口只对相邻的层可见。连接件通过决定层间如何交互的协议来定义,拓扑约束包括对相邻层间交互的约束。
软件层次式体系结构是最通用的架构,也被叫作N层架构模式。大部分的应用会分成表现层(或称为展示层)、中间层(或称为业务层)、数据访问层(或称为持久层)和数据层。
2.1、表现层设计UIP
基于XML的,简化用户界面与商业逻辑代码的分离。实现复杂的用户页面导航和工作流处理。
1)User Interface Components:用户看到的和进行交互的组件,获取用户请求并返回结果。
2)User Interface Process Components:协调用户界面的各部分,配合后台活动,如导航、工作流控制。
2.2、中间层架构设计
1)组件设计:业务逻辑组件分为接口和实现类两个部分。接口用于定义业务逻辑组件,定义业务逻辑组件必须实现的方法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核心。增加业务逻辑组件的接口,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解耦控制器无须与具体的业务逻辑组件耦合,而是面向接口编程。
2)工作流设计:业务流程的全部或部分自动化,在此过程中,文档、信息或任务按照一定的过程规则流转,实现组织成员间的协调工作以达到业务的整体目标。
3)实体设计:业务逻辑层实体提供对业务数据及相关功能(在某些设计中)的状态编程访问。业务逻辑层实体可以使用具有复杂架构的数据来构建,这种数据通常来自数据库中的多个相关表
工作流参考模型包含6个基本模块,分别是工作流执行服务、工作流引警、流程定义工具、客户端应用、 调用应用和管理监控工具。
2.3、数据访问层设计
1)在线访问:占用数据库连接,读取数据
2)Data Access Object(DAO):J2EE标准,底层数据访问操作与高层业务逻辑分开
3)Data Transfer Object(DTO):EJB标准,一组对象或数据的容器,需要跨进程、网络传输
4)离线数据模式:以数据为中心,从数据源获取后,按照预定义结构成为应用的中心,对数据的各种操作独立于数据库或事务。
5)对象/关系映射ORM:将应用程序的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库的记录。
2.4、数据架构设计
与xml文档设计融合
xml文档分类:
1)以数据为中心:内容同构,不考虑元素存放顺序
2)以文档为中心:结构不规则、内容零散、元素之间有序。
xml文档存储方式:
1)基于文件存储:
2)数据库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