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阳台上喝茶,看着三角梅的花朵绽放着,凋零着,随风飘落…
春夏秋冬,花开花落。不禁感慨生命之渺小,敬畏周期的力量。
今天抽空聊聊周期,周期的核心是均值回归,周期也是“道”。
1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中国被叫成基建狂魔,我们很骄傲。
实际上这种奇迹在近百年内多次发生过了,美国也疯狂过,帝国大厦高381米,103层。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总共410天。美国洲际高速公路计划,1956年签署通过,到1970年,完成5万公里。1942-1945年,美国建造了147艘航母。类似的故事在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发生过,这背后有什么规律吗?
中国奇迹发生主要因为三个关键要素:
1. 持续改革开放,释放了生产力。
2. 抓住全球化机会,加入WTO,承接了全球产业第三次转移。
3. 基于信用经济,房地产和银行信贷共震下的金融周期上行。
二战后,主要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全球产业转移呈现“梯度转移”特征,发达国家谋求升级,主动转出低附加值产业;低梯度国家求发展,承接产业融入全球分工。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依托人口和改革红利承接第3轮产业转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开启“外向型”经济增长之路。
但这几年中国的发展明显放缓下来,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这里面就涉及一个关键周期理论,叫着体制释放周期,也叫社会转型周期,这个周期约为30年。战后的德国、日本、亚洲的四小龙,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转型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都维系了近3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然后步入放缓,或者衰退。联邦德国是在70年代放缓下来的,日本坚持到1990年发生大级别的衰退。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加入WTO也23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接近30年,政策红利基本耗尽,体制释放周期的优势走到了尽头,进入了关键转折点,面临巨大的挑战,也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有个对中国现状的提法:政治上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美竞争),投资逼近明斯基时刻(资产价格崩溃的时刻),消费进入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人口面临刘易斯拐点,社会遭遇塔西佗陷阱。
中国劳动人口在2016年迈过高峰后,逐渐开始下滑。
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就是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低端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原因。
其实并不是中国缺乏劳动力,只是因为很多工作没有人愿意做了,生活成本太高,收入太低,宁可去送快递了。这个过程西方发达国家也发生过。
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低端产业的转移不可避免,为了抵消这部分冲击,中国只能加快高端产业向中国转移。也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但这个也带来了深刻的全球矛盾。
2
能否改变被动的局面呢? 首先要明白我们现在处于大历史周期中的位置。就不得不提康波周期了,“发财靠康波”。康波的核心观点就是全世界的资源商品和金融市场会按照50-60年为周期进行波动。
我们目前正处于第五轮康波周期的萧条期边缘,大量债务被创造,大量货币被发行。一般情况下,衰退期或者萧条期都会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比如第三波1929年的经济大衰退,第四波的石油危机。我们这波已经有过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5年的小经济危机,后面可能还有更大的萧条。货币价值风险突出,最近黄金价格猛涨,说明人们对货币的信心正在丧失。
经济危机是科技红利耗尽后的产能过剩造成的。耶伦奶奶最近访华,以及跟多国财长会谈,重点都在讲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有个提法叫“中国海啸”,法国世界报提出“美国和欧洲正面对中国工业海啸”,就预示着大级别的经济危机已经非常临近了。
康波周期的信息远远不止在经济上,你会发现基本每一次周期的切换都会深度影响全球治理架构,也就是世界秩序,从英国领导世界,到群雄逐鹿的混沌期,再到美苏争霸,然后到美国一超独大。随着美国控制力的衰退,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出现了挑战美国的势力。全球治理架构很可能回复到第二波康波周期的状况,帝国再次老去,群雄逐鹿,可能会带来一波全球级别的冲突。达利欧说当下所处周期与1929-1945年世界局势极其相似,他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高达50%。我个人的观点,现在更像一战前的局面。目前的俄乌、巴以冲突上已经显现出苗头了。
走出全球范围经济危机最有效的办法,除了革命性科技创新,就是通过战争。战争是大规模的平衡器,会经济重新洗牌,旧的债务抹去,人均收入趋同,积累的矛盾一次性耗尽,放下包袱,轻装前行。
我对未来是偏悲观的,只有各国共同携手才能应付当前的困局,否则将会是个悲剧。
3
熊彼得认为整个经济体系长时段内呈现出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周期性波动。根据周期理论,经济萧条是必然的,不可能改变。
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毁灭”的概念,他认为萧条最大的价值就是毁灭那些跟不上变化的生产商,以及包括人在内的生产要素,通过破产裁员,降低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这样新经济才能在原有的土壤上成长起来。
中国改革开放后,近40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积累了很多结构性矛盾,就如上面分析的,进入了体制周期耗尽的地步,正在面临一次“创造性的毁灭”,实际上经济危机的苗头在2015年左右就显现了。但国家终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社会陷入困境,所以我国采用的是强调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但凯恩斯理论终究不可能真正打破周期,只能延缓经济萧条发生的时间,反而留下了很多僵尸企业,积累了更深层次的矛盾。最近一系列大房地产商、信托基金暴雷就体现出这个问题。
在中国,大家最关心的可能是房地产投资的周期是如何的?
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日本的房地产就是典型的库涅茨周期,从80年代开始,到1990到达顶峰,然后进入萧条期。
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处于周期的哪个位置。
中在2004-2023年的20年间,建设了237亿平方米的商品房,接近3亿套。目前城镇人口9.2亿,相当于人均26平方米。考虑到2004年前房子,以及居民自建的小产权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接近40平方米,超过日本,接近法国。当前中国房地产总价值在476万亿左右,这个数值应该是包含了商业地产,接近GDP的4倍。跟1990年的日本非常相似,当时也是GDP的4倍。参考来看,美国房地产总价值52万亿美金,是GDP的2倍。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5年左右商品房库存到达一个小高峰,房地产有过一次回落。但政府用无形之手,通过涨价去库存,让房地产改天换命,扭转了局面。个人判断这波房地产的调整还远谈不上结束。近期高盛预测:国内房价将下跌到2027年,跌去40%,引发了社会的争议。根据高盛的预测,中国房价会回落到2014年左右的价格,也就是涨价去库存前的价格。当然,结果如何,只能等待时间的检验了。
我们可以相信政府的无型之手能够改变很多东西,可以再乐观一些,房价回到2016-2017年一线,然后企稳,如上图所示。
按日本经验,房价的衰退期的长度是很难预测的。如我上面的分析,如果未来2-3年全球爆发大级别的经济危机,或者军事冲突,那么情况可能会很糟糕。有个朋友说得比较好,千万不要去轻易预测底部,只有反转信号出来后,才能够知道哪里是底部。反转信号应该是核心物业第一波上涨后,开始带动次核心物业同时上涨。
我对中国房地产行业未来并不十分悲观,主要原因是:中国存量房虽然规模很大,但质量太差,设计、材料、环保都很难满足新时代人的要求。中国建筑平均有效寿命30年,当然这是含了拆迁和重建考虑的。我老家的房子是1990年左右建设的,30多年了,已经非常陈旧,这种老房子价值未来会快速的滑落。未来20-30年,黄奇帆所说的房地产维持一定规模的更新换代比例是成立的,规模可能没有那么大,6-7万平方米是可能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社会财富会被蒸发掉。
4
随着M2超过300万亿后,大家都在猜想中国何时会发生恶性通胀。
但同时,大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货币泛滥,有大量的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但整体经济依然体现出通缩的现象。这个现象在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也发生过,“日本落入流动性陷阱之中,它无法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得以恢复,因为即使利率为零也还不够低。”,同样的故事2008-2010年在欧美也发生过,短期利息接近为0,但也没有刺激起流动性。从中可以看出货币放水也不是万能的。西方国家的CPI主要是这次疫情后猛涨起来的。
这里提到的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国民手中的钱袋就像是一个能够吸收任何物质的“黑洞”一样,把国家分配给国民的所有货币都无情地吞噬掉了。
从这次欧美的经验来看,放水刺激经济最关键的是给贫困家庭发钱。如果水龙头打开后不能流到穷人身上,只会加大基尼系数,进入流动性陷阱,资产价格不会起来。当今中国很多贫困家庭已经贴着生存线生活了,一旦恶性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重大的社会问题,不会是国家政策的选择。
中国应该要学欧美发达国家,对各个行业进行比较强的监管,限制恶性竞争,限制内卷,让各行各业都能够安居乐业,有钱挣,能够消费,这样服务产业就起来了。国家政府,或者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
中国太卷了,我听过一个笑话,两个人比武,相持不下,一个人学了葵花宝典,把自己咔嚓掉了。对手一看,大惊,也赶紧学葵花宝典,把自己咔嚓掉,然后两个人继续相持着。
这真不是笑话,这个故事在我国每个行业,每个地方都反复发生着,人人都很辛苦,人人都挣个寂寞。
5
在上面的大背景下,中国想走出危机,一方面是避免陷入各种争端和冲突,要有战略定性。另外一方面就是发展所谓的新质生产力,在存量博弈里面,占据更好的生存权。我们的新质生产力方向,应该是给人类带来更好的明天,而不是加速全球的内卷。
近日德媒《经济周刊》发文:“中国芯正在征服欧洲市场,西方芯片从业者一片哀鸣。三年前,一颗车用德州仪器升窗驱动芯片卖70元,今年卖1元。三年前,车用四轮平衡意法半导体芯片一颗1300元,今年卖13元。”
在保加利亚铁路投标上,中企报价比保加利亚铁道部估价低47%,比竞争对手西班牙也低47%。最终被欧盟阻止。
这些年拼多多、希音等快速崛起,横扫世界,当并没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只是把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全部干掉,让更多的人失业了。一件衣服,出厂100元,到消费者手里变成了600元,这是一个600元的市场。现在互联网平台企业,把流通环节的500元干成了100元。400元的产业空间就没有了,死掉一大批从业者。
中国的太阳能相关产业在全球占据绝大的优势,但这个行业利润非常低,很卷,大多企业都挣不到钱。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的革命也不足够让人类社会进行熵减,总体来看,还是在全球每年8000多万辆销量的车的池子里面卷,很多企业都是赔本挣吆喝,只是进行产业转移,比如用中国产的电动车吃掉西方的油车,并没有给市场带来太大的新增产业价值,整个世界蛋糕增加有限。
那么这个世界的未来在哪里?
只能期待科技的范式突破,让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就如今年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周红博士所说的,我们看到了科技范式突破的曙光,也就是当智能革命、信息革命、计算革命、能源革命在2030-2035年交汇的时候,可能形成一次大的理论革命,全人类真正迈入全连接的智能世界。
最近在大模型上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美国几大科技公司都梭哈大模型,投入的规模是空前的,苹果甚至停止了电动车的研发。微软和OpenAI在策划投资达1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通用智能突破有可能真的要来了。
就如周红博士说的,新的科技突破,可能会带来新的产业机会,将会给社会带来活力,形成熵减。比如通用机器人一旦达成理想的目标,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就会从300多亿美元增长到1万亿以上的规模。AI For Science可能帮助人类走出地球,开启未来宇宙的星辰大海。
我期待那个革命早点发生,那么世界可能就不用打战了。
啰嗦太多了,我们要对周期敬畏。
2024.4.20 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