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标题
- 如何着手团队建设
- 提升个人能力
- 1、要提升员工的什么能力
- 2、提升员工个人能力的初衷是什么?
- 3、如何达成上述目标
- 4、应该如何激发员工学习的动力和意愿呢
- 5、关于提升员工的能力,有两个信念特别重要:
- 提升员工的工作意愿和积极性
- 1、管理者遇到激励相关问题
- 2、关于对激励的系统认知
- 3、如何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
- 4、总结
- 如何团队分工
- 1、为什么要分工
- 2、常见的分工形式有哪些?
- 3、几个常见的误区、问题和建议原则
- 如何有效提升团队凝聚力
- 1、如何不断提升团队的协作水平呢,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做工作:
- 2、如何来提升团队凝聚力呢?
- 如何物色和培养核心人才?
- 1、对齐期待,达成共识。常用方式是 IDP,即个人发展计划
- 2、提供机会和发挥空间,做好授权
- 3、建立反馈机制
- 如何建设团队文化
- 1、鲜明的团队文化及价值观,究竟能给一个团队带来什么呢?
- 2、怎么打造自己团队的文化呢?
- 如何和低绩效员工沟通绩效
- 如何做好团建,达到相应的效果
- 1、团建的误区
- 2、如何避开上述误区
如何着手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俗称带人、带团队
员工个体:
- 员工实力-能力培养:如何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
- 使用实力的意愿-员工激励:提升员工的工作意愿
员工个体之间:
- 排兵布阵-团队分工:分工不是简单地"谁做啥"的问题,还包括是否有相互统一的评估维度;
- 合作默契-协作水平:团队之间的信任、默契,协作上是否高效等;
团队整体:
- 新老强弱-梯队建设:盘点团队新老强弱的构成。团队工作是着眼长线的工作,我们不是只赶一段路。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良好的梯队,只是靠一两个成熟的高手在支撑,那么一旦这一两个高手请假、调走或者离职,整个团队就瘫痪了;
- 归属认同-团队文化:或者可以叫团队氛围,总之就是团队成员能够在这里找到非常好的认同感,大家也非常清楚在这个团队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都不需要去一点一点交代
提升个人能力
提升团队战斗力的基础和前提,是提升员工的个体能力;但是个体能力是团队战斗力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你要提升团队战斗力的时候,就必须先从这个要素下手;
1、要提升员工的什么能力
什么是工作能力?
- 第一种: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层,大部分管理者希望员工提升的能力,是在"技能"这个层次,也就是员工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比如快速学习能力、进度控制能力;
- 第二种:是把做好一份工作的能力分为人格力量、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 人格力量通常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某一情形时稳定的态度和表现,比如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积极正向、主动担当等等,注重平时积累;
- 专业能力,对于技术人来说,一般就是指技术能力。很多公司都有技术能力衡量标准和体系,用于评估工程师的技术水平;
- 通用能力,可以自己去定义一些你团队所重视的通用能力就好,比如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等作为重要的通用能力,并和团队达成共识;
2、提升员工个人能力的初衷是什么?
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从来都是有双重标准的,一个标准是"及格",另外一个标准是"优秀":
- 所谓"及格",就是只要胜任工作的要求就好了:对他们的期待是把交代给他们的工作做好即可,所以侧重于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达到专业能力的硬指标,目标是"胜任"
- 而"优秀",除了胜任工作要求,还需要脱颖而出,超出团队普通表现,成为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对他们的要求和期待就不只是做好本职工作那么简单了,不但对他们的专业能力要求高,还会对很多通用能力做出要求,比如目标管理、沟通协作等等,你甚至会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个培养计划;
3、如何达成上述目标
按照法则,即: 靠听课和看书自学, 靠相互交流和讨论, 靠工作实践;7-2-1,10% 20% 70%
- 第一类,关于帮助员工自学。对于管理者来说,常见的做法有:
- 组织员工参加培训;
- 为员工推荐和购买书籍;
- 提供学习文档、视频等;
- 第二类,关于相互交流讨论。对于管理者来说,常见的做法有:
- 组织兴趣小组、读书会等;
- 技术分享交流会、代码评审会等;
- 重点工作复盘,即 case study 等;
- 第三类,关于工作实践。对于管理者来说,常见的做法有:
- 授权和辅导。给员工独立负责重要工作的机会,并给予辅导和反馈。
- 调研工作项目化。即把调研学习的工作进行项目化管理。
- 总结并内化。对于员工完成的重要工作,有必要请其做一个工作总结,看从中学到了什么。员工在这个总结和反思过程中的收获,甚至比总结的结果本身更重要
对于提升员工个人能力来说,最关键的往往不是学习的方法,而是学习的意愿
4、应该如何激发员工学习的动力和意愿呢
大体上可总结为如下三板斧:推、拉、放手
所谓,就是给压力,推着他们学:推
- 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比如,在 1 周内熟悉某个业务并可以做开发;
- 设置学习机制:也就是强制要求遵守学习规则,并完成学习任务;
- peer pressure:团队整体学习成长的氛围,会给不学习的员工带来压力;
- 惩罚:包括从绩效等级、晋升机会、调薪幅度等等,对于学习意愿低的员工有适当的"关照"
所谓,就是给方向,引导他们学:拉
- 树立榜样:把特别有学习意愿和成长快速的员工设为标杆人物,在团队内给予认可和奖励;
- 配备导师:有明确导师的新人和员工,更愿意请教问题并快速融入团队;找谁都行,即意味着没有人对此负责;
- 给地图:成熟的公司往往会有技术方面的"技能图",作为管理者,你也可以为自己团队制定一个成长的"技能图",并标记出重要等级;
所谓,就是给发挥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放手
- 给员工勇挑重担的机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给员工承担责任的机会,让他们去负责一些有挑战的工作;
- 给员工自主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决策。你的辅导仅限于在他们的决策之后给出看法和建议;
- 给员工信心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走弯路。因为很多经验都是踩坑儿踩出来的,所以不能一出问题就劈头盖脸一顿批,甚至是剥夺其做事的机会;
5、关于提升员工的能力,有两个信念特别重要:
- 第一是相信员工能力的差异性:即看到差异,重视丰富性;创造力往往来源于差异的碰撞,所以作为管理者,你要特别关注能力的丰富性,标准不能太单一;
- 第二是相信团队能力的系统性:即欣赏差异,重视互补性;所谓完美的团队,就是价值观相同,优势互补的团队。所以,作为管理者,你要看到团队能力的系统性,不要把各个员工的能力割裂来看;
总结:如何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三个步骤:
- 首先,定义你所谓的员工能力;
- 其次,设计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 最后,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
提升员工的工作意愿和积极性
1、管理者遇到激励相关问题
- 激励认知不系统:不清楚激励都有哪些手段,以及如何使用,各种零散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
- 激励可用资源匮乏: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不受自己掌控,画大饼的精神激励,员工又不买账;
- 激励达不到效果:虽然激励的动作都做到位了,但是并没有收到激发员工动力的效果,或者效果不够令人满意
那么上述问题如何解决呢?
2、关于对激励的系统认知
-
关于驱动力:其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驱动力 1.0、2.0 和 3.0。
-
驱动力 1.0:是指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对生存和安全的渴望;人们对这个层次的需求似乎已经默认能够保障,所以不再是关注重点,在企业员工激励中,也很少会用到;
-
驱动力 2.0:其基本哲学就是认为人们都是"寻求奖励、避免惩罚"的,所以采取的方案是"奖励好的行为、惩罚坏的行为",也就是人们经常念叨的"胡萝卜加大棒"。效果不错,但是越用效果越差;因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这类驱动力最大的特点是来自外部刺激。人对外部刺激的应对机制是增强免疫力;
表扬一个员工,若遵循下面这三个原则和要素就会让你的表扬效果倍增:
- 具体:就是表扬的内容和原因要非常具体,让员工和团队都知道他是因为哪一两点得到了认可;比如;员工 A 非常主动及时地处理了一个线上故障
- 公开:公开表扬有两大好处,一个是被表扬的同学受到了更大的激励;另外一个更大的好处是,你其实告诉了团队每个人,什么样的行为和价值观在你们团队是被认同和倡导的;
- 及时:所有的期待都有时效性,表扬及时,其实就是对员工的反馈要及时。一个不及时的表扬不但会让激励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会让团队成员很不理解,这么点事,至于挖坟拿出来说吗!
-
驱动力 3.0:核心就在于自驱力,前面驱动力 2.0 的核心是外驱力(驱动力 2.0 的核心价值观是"顺从";而驱动力 3.0 的核心价值观是"自主");究竟怎么激发员工的自驱力呢:
- 第一,提升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即,给员工一定程度的自主掌控感:
- 工作时间和地点上的自由度:把焦点放在对结果的评价上,而不是把焦点放在员工的作息习惯上;
- 工作内容上的自由度:员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己的工作内容;在做季度规划的时候,也可以聊聊员工的意愿,看看能否兼顾个人兴趣和工作要求。
- 第二,提升员工专精度,让员工持续有成长,“专精"强调的不是要设定目标去成为某个"专家”,而是强调"自主投入"的过程,为员工创造愿意自主投入的条件,因为只有自主投入才能带来专精;
- 明确的工作目标:即,对员工的要求越清晰,他就越愿意投入努力;
- 目标要略有挑战:即,对员工的要求要有一定挑战,但又不能太高,要求太高带给员工的是焦虑;要求太低带给员工的是无聊;
- 要能发挥其优势:每个人都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如果某项工作能发挥员工的独特优势,必定会给他带来投入的热情;比如某些人特别爱和人沟通协调,那就让他用沟通讨论的方式去工作;如果有人特别善于独立思考和筹划,那就发挥他的思维优势;有的人行动特别迅速,那就让他去快速启动一项工作。总之,千万别简单认为发挥员工优势,就是鼓励员工"挑活";优势是多层次的,所以让员工发挥优势这件事并不困难;
- 第三,给予员工意义和使命,驱动力 3.0 在不拒绝利益的同时,更强调的是工作价值的最大化,希望自己做出来的工作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 第一,提升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即,给员工一定程度的自主掌控感:
3、如何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
- 第一,积极正向的情绪:你在营造什么样的团队氛围呢?
- 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三,自主投入:你为员工自主投入提供条件了吗?
- 第四,取得成就:迎接挑战并取得成就
- 第五,意义和使命
一个简单且实用的方法:即尽量避免用"任务性"的语言,而多使用"成果性"的语言。比如你安排一项工作给员工,常见的说法是:"把项目 A 抓紧做一下吧,下周要发布。"这在员工看起来,他收到了一项任务。但换成"成果性"的说法是:"项目 A 会帮我们验证一个结论,决定我们是否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投入,下周就要做出决策,所以,你看下周能否搞定?"显然,成果性的说法会让员工更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完成之后也会很有成就感;
4、总结
- 第一,激励要立体:本文介绍了非常丰富的激励要素,你需要从单一的激励维度,升级为更加立体的激励体系,从而适应新职场环境的要求。
- 第二,激励在平时:你不能指望一些临时性刺激方案来做好激励,激励体系的搭建应在平时。当员工跟你提离职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一个激励问题了。
- 第三,激励要设计:由于每个人的业务特点不同、团队性质不同、管理风格不同、员工特征不同、问题挑战不同,所以不要迷信别人给你的激励建议,我更建议你充分考虑自己面临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质和激励框架,来设计适用于自己的激励体系;
如何团队分工
1、为什么要分工
- 为了实现规模化:是为了干大事。因为干大事需要很多人,当有很多人一起做事的时候,就得有一种方式来容纳这么多的人,这个容纳方式就是分工;
- 为了实现协作:分工是手段,协作是目的,分工和协作是不能割裂开的;
- 为了实现专精
是出于规模化、协作和专精的目的来进行分工的,在做分工的时候不能忘记了这个初衷
2、常见的分工形式有哪些?
-
矩阵式结构: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员工按照角色被划分到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负责人。要做项目的时候,会有专门的项目经理来向各个角色的 leader 协调人力,然后把申请到的各个角色的人组织在一起去完成这个特定项目。一旦项目完成之后,人员将回归各自团队去迎接新的项目;这类组织架构的好处是各个角色团队的专业度都会很高,而且角色归属感比较强,资- 源调配灵活;但不足之处是项目执行起来较为低效,因为每次都要重新申请人力,而且每次的项目团队都需要重新磨合
-
BU 式结构:也叫事业部制,是指做某项业务所有的人员和资源都统一调配,无论这个事业部是大是小,都角色齐全。这样做的好处是团队长期合作磨合充分,协作效率高,执行速度快;不足是各种角色自己都要有,资源冗余和浪费比较多。另外,由于某些角色不在业务主干上,团队规模比较小,能力要求也不高,所以其角色专业度很难提升;
3、几个常见的误区、问题和建议原则
-
最常见的一个分工误区,就是分工模糊:为了能够让大家互相补位、主动承担、增强互助,还会刻意去模糊边界;因为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让员工清楚和认同自己的本职职责,产生归属感,并愿意主动付出多做一些;在"边界模糊"之前,要加上"分工明确"这四个字。
-
分工稳定性的问题:分工需要尽可能稳定,因为只有稳定的分工才能体现出分工的价值,比如对某项工作的专精、员工的归属感等,所以,分工能稳定的话,就最好稳定;但是管理者可以通过主动调整分工,因为你可能意识到了长期稳定的分工带来的局限和怠惰。因为分工能带来专精,同时也带来了割裂的视野,所以很多管理者会通过"轮岗"的方式来提升员工的能力和全局观;
-
虚拟组织:虚拟组织又叫虚拟团队,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目的和工作内容把大家组织到一起的
如何有效提升团队凝聚力
1、如何不断提升团队的协作水平呢,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做工作:
- 第一个角度是建立协作机制:通过机制来约定协作的动作,以此来保证大家"动作协调";
- 第二个视角是提升团队凝聚力:通过提升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度、认同度和默契度来降低协作成本,提高协作效率
团队凝聚力和协作水平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他们含义不同,又紧密相关。团队凝聚力更侧重团队成员间的关系,体现他们的信任度和向心力如何;而协作水平则更关注做事过程中的互动情况;要想提升协作水平,"硬件"靠机制,而"软件"靠凝聚力。凝聚力即是团队协作的基础,又是团队协作的目标。强大的凝聚力,是战斗力强大的团队的重要特征之一
2、如何来提升团队凝聚力呢?
从4个角度来看问题:
-
第一个角度,设立共同愿景
如果团队有着自己的使命,又能得到团队成员的普遍认同,大家会更容易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也更容易肩并肩地一起迎接挑战,即所谓的"志同道合"。它是如此重要,下面我简要描述一下其设立步骤:
- (1)明确你团队的职责、使命和工作目标(这里的工作目标是长远的共同目标);
- (2)管理者自己要笃信第 1 条的内容。如果不笃信,就返回步骤 1 继续提炼;
- (3)在各种合适的场合宣贯这一内容,比如季度会、总结会、沟通会、启动会,以及 1 对 1 沟通等,都要不失时机、不突兀地把使命和愿景同步给大家;
- (4)坚持不懈地做步骤 3。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开个会大家就都认同了的好事,现实中不会发生,只有时间长了、频次够了,才会内化,才会深深植入员工的内心;
-
第二个角度,提升员工归属
提升员工归属感,则是为了让员工凝聚到团队上,让员工从心里就认为自己是团队的一份子
- 要给他一个位置,给他一个"立足之地",也就是要分给他一份职责,只有当员工清楚自己能为团队做出什么贡献的时候,才会心安,才会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一份子,即;事对
- 要营造良好的团队人际关系,让彼此间形成紧密的连接,即;人对
- 明确亮出团队的文化价值观,好在团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筛选器,最终留在团队发挥核心作用的都会是认同团队价值观的人,当然前提是团队先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即;味对
-
第三个角度,加强相互了解
比如设计团建活动或者头脑风暴等;
-
第四个角度,共同面对挑战
让大家在"硝烟"和"炮火"中去建立深厚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事上练"
如何物色和培养核心人才?
梯队培养包含两部分工作:
- 选拨和物色培养对象
- 培养这些人
物色培养对象应该要满足以下两个原则:
-
第一:要保持人才选拔和团队建设的一致性,即你对核心人才的选择,需要和你团队建设的理念保持一致,应避免你一方面倡导和推崇某个理念,而在选人上又是另外一个理念
- 能力:主要是确保其个体能力和业务特点相互匹配,能力潜质是可成长的;
- 协作:其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和你团队的要求和期待是否匹配;
- 文化:其行为风格和价值观,和团队文化价值观是否匹配;
-
第二:和你相似的人才是人才,和你互补的人才是更宝贵的人才,强调行为风格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如何培养呢?下面三件事情
1、对齐期待,达成共识。常用方式是 IDP,即个人发展计划
可以把绩效计划和 IDP 合二为一:其前半部分是关于绩效的约定,比重在 80% 左右,换句话说,培养人才也是要以做出绩效为依托,而不只是为了培养而培养;后半部分是关于成长的约定,比重在 20% 左右,主要约定了未来的一个绩效周期内,个人需要特别聚焦的成长有哪些,并通过"把哪几件事情做到什么标准"来体现,也为之后的评估和反馈提供了一个参照
在对齐期待的环节,有一个原则需要引起重视,就是不承诺原则。你在和培养对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最好秉承"不承诺原则",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 一是他能否成为团队核心骨干,或晋升某个岗位,是靠他自己的影响力来获取的,而不是靠你们的约定和承诺;
- 二是为培养失败留下退路。如果你承诺了,未来却又兑现不了,那这个人才大概率就流失了;
2、提供机会和发挥空间,做好授权
做培养计划只是第一步,而能力和影响力都是在实战中积累起来的,这就需要给培养对象提供发挥空间,让他在"事上练",所以就不可避免地要做工作授权;工作授权,并不只是用于人才培养,还可能是因为自己应接不暇时,迫不得已把一些工作授权给员工来做,这种授权以交付结果为核心目的,姑且叫做"被动授权";用于培养人才的"主动授权",就是图表中的"示例 2"
- 审视初衷:主要是管理者审视自己想要在此次授权中收获什么,你是想把某件事做出来,还是想把人带出来,抑或是其他?你可能想说,"我都想要!"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总得有个先后主次。明确初衷,就是为了避免"什么都想要"的心理最终导致自己决策标准模糊;
- 明确期待:"明确期待"就是为了让培养对象清楚你对他的期待是什么,也就是你们就授权目标达成的共识。既然是目标,也就需要符合 SMART 原则。这一点是管理者普遍能够想到的,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述,比如明确要求、明确口径等,都是一回事;
- 听其思路:当你交代好授权任务之后,你可以首先听听他对这件工作的看法和思路。你从他的思路和方案中就大体可以判断出,他独立负责这项工作的靠谱程度如何,这不失为风险把控的良方;
- 重要约定:即,你需要对你特别关心的事情和他做一个约定,比如在什么情况下他需要告知你;
- 了解进展:大多管理者都能够想到这一点,就是在工作进展过程中要了解进度、评估风险,而不是任务交代完了就撒手不管了;
- 给予支持:在工作执行过程中,管理者需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一点也是大部分管理者能够想到的;
- 评估结果:对于任何一次授权,针对授权对象的工作结果和表现给予有理有据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都是必要环节;
- 洞察优势:盘点在整个授权过程中,授权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的优势有哪些,比如特别谨慎周密、特别有责任心、思路特别灵活、特别善于沟通表达等等;
- 积极反馈:就是对于授权对象的工作,一定要给出一些"正向"的反馈,即,有哪些做的好的方面。主要目的是告诉他,哪些做法是你们推崇和提倡的,哪些是需要持续保持和增强的,同时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 一条改进:就是要给出 1~2 条改进建议,也许你认为他需要改进的地方非常多
3、建立反馈机制
- 建立周期性沟通机制。即,和你的重点培养对象,建立周期性的沟通机制,让沟通常规化,而不是想到了就沟通一下,想不到就不沟通,这样会比较随意,沟通不系统也不深入;
- 审查 IDP。IDP 做出来之后只是发挥了一部分价值,即双方明确了目标和期待;对于 IDP 执行情况的评估和反馈,才能体现 IDP 更大的价值;
- 安排第二导师,给予支持和反馈。为了使培养对象得到更好的成长,也可以为他安排一个除你之外的"指导老师"
人才选拔上求同(价值观)存异(行为/思维),培养上有的放矢的授权。
如何建设团队文化
何为团队文化?每个团队,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工作方式和是非判断。在这个团队中,即便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大体上也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它虽然不像规章制度那么带有明确而强制性的约束力,却也能引导和规范团队成员的言行举止,我们把这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称为团队文化
1、鲜明的团队文化及价值观,究竟能给一个团队带来什么呢?
- 第一、效率:这是由文化的秩序性带来的效果;统一的行为准则和协作上的默契,带来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 第二、空间:这是由文化的导向性带来的效果;由于文化里约定了团队的价值导向,也就意味着,在符合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员工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工作手段,甚至是工作内容。这为很多有主动性的员工提供了自主发挥的空间;
- 第三、归属:这是由文化的筛选性带来的效果;由于团队文化里蕴含着价值观,所以团队文化有"筛选器"的作用。认同该文化的人会不断加入进来,而不认同该文化的人也会逐渐淡出,久而久之,团队里都是对该文化认同度很高的员工;
- 第四、耐力:这是由文化的延续性带来的效果;文化对于一个组织,是相对稳定的元素,它能够在新、老员工间传承,并不会因为个别人员的变动而明显变化,除非是团队负责人有调整,才会给团队带来明显影响;
2、怎么打造自己团队的文化呢?
大体分为3步:、和命名它主张它追求它
-
第一步:,其实就是提炼你团队的文化,用合适的词句把它表述出来。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事情,却有着最为普遍的两大误区:命名它
-
第一个误区是。有些高管看到"别人家的文化"非常好,而且公司做得也很成功,于是就希望直接拿过来作为自己的文化来沿用。但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一个团队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来源于团队负责人或核心管理者;你的团队文化和你喜欢什么样的文化关系不大,而和你是什么样的人关系很大;比如拿来主义
- 面对问题,如果你总是抱怨,那么和团队强调积极文化是不会成功的;
- 面对合作,如果你总是对抗,那么和团队强调紧密协作是不会成功的;
- 面对工作,如果你总是被动等待,那么和团队强调积极主动是不会成功的;
- 面对下属,如果你总是漠不关心,那么和团队强调温暖有爱也是不会成功的;
你想打造什么样的团队文化,核心是从你身上的优秀品质中提炼,从而把你优秀的特质放大到整个团队
-
二个误区是,文化价值观的描述方式应该是越生动越好,而不是越简练越好,因为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且传播;越简练越好
-
-
第二步:,就是要把你提炼出来的团队文化,宣贯给整个团队成员,甚至还包括上级和合作的兄弟团队;主张它
-
第三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些员工并不买管理者的账,也不买团队文化的账,认为那就是管理者"洗脑"用的,喊喊口号,没什么实际意义;一般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有两个:要么是文化提炼的时候,不是从管理者自身提炼的,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做不到言行一致;要么是没有把团队文化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在员工眼里就是"光说不练",没法让他们感受到遵照这种文化的益处;追求它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的践行,更多的体现在管理工作中,而不是活动中。比如:
- 你在和员工约定绩效方案的时候,有没有体现团队文化和价值的内容?
- 你在评优和表彰员工的时候,有没有明确体现团队文化价值观?
- 你在选拔新人导师的时候,有没有和团队文化挂钩?
- 你在项目成功发布的时候,有没有总结团队文化?
- 你在辅导和教导员工的时候,是否有提及团队文化?
如何和低绩效员工沟通绩效
不要把"低绩效"和"坏消息"划上了等号,而事实上,划上等号就意味着你误会了绩效沟通的目的
良好的绩效沟通要达到哪些目的?
- 对齐:绩效沟通的过程,其实是很好的对齐双方观点的机会;互相同步自己的信息,听取对方对于这些事实的看法和判断,了解对方在乎的焦点在哪里,交换双方对于同一个结果的评价标准;
- 辅导:绩效沟通的过程,不仅仅是告知员工绩效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过去工作的回顾,让员工有更多的思考和觉察;
- 激励:好的绩效沟通,即便对方是低绩效员工,也会通过沟通令他重燃斗志,对未来充满希望,
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
如何达成上述目的?
- 第一,首先需要明白的是,绩效沟通的核心并不在于谈,而在于绩效管理全过程的完整性。如果绩效计划的制定、确认、review 都没有做到位,只是靠最后的沟通来求取共识,那是无论如何都达不到良好效果的;
绩效管理大体包含五个步骤的工作:
- (1)绩效计划或绩效评估方案的制定。即,你未来给员工打绩效的依据是什么;
- (2)和员工确认绩效计划。即,你和员工都要认同这个评估手段,所以很多公司的绩效计划都是要员工签字的;
- (3)归档并维护。可能会因为员工工作内容的重大调整,中期会有一些更新;
- (4)绩效评估。你需要对员工在本次绩效周期内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打分;
- (5)绩效沟通。就绩效评估结果和员工进行沟通,达到对齐共识、辅导和激励的效果;
绩效说到底主要是你和员工之间的事儿,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用来确保员工的产出和你的预期相匹配的,所以是你俩之间的一个"工作协议",其他人更多的是第三方的角色;对员工的绩效做评价时,一定要有评价依据,这个依据最好就是一起制定的绩效计划;
-
第二,在绩效沟通之前,先摆正自己的角色和姿态。在绩效评估和沟通之前,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角色:你是这个团队的管理者,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你是有责任来评价团队每个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的。你是站在团队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站在任何一个成员的对立面来特别针对他;
-
第三,把绩效沟通当作是承上启下的新起点,而不是末日审判;在双方对于基本事实都认同的情况下,尤其要避免抓住过去的问题不放,如果把焦点放在对失败的探讨上,会让他感受到末日审判般的沮丧,以及对于改变这种状况的绝望与无助。而用教练式的引导方式,一起做一场着眼未来的、面向长期发展的绩效沟通,就能收获到辅导和激励的效果
如何做好团建,达到相应的效果
1、团建的误区
- 第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团建活动是万能的:要么期待模糊,要么期待过高
- 第二个误区,就是认为团建活动理所应当就有效果。
- 第三个误区,团建活动是部门助理、HR 或行政的事情,管理者配合就好
2、如何避开上述误区
团建活动四问法:
- 第一问,关乎初衷:你是想做团建活动,还是调节放松,或是其他?
- 第二问,关乎角色:是你想做团建活动,还是只想配合一下助理、HR 或行政的工作?
- 第三问,关乎目标:你想达成团建的什么效果?默契还是文化?
- 第四问,关乎手段:活动方案和你的目标匹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