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的跨平台
java程序一次编写到处运行。java文件编译生成字节码,jvm将字节码翻译成不同平台的机器码。
JVM的语言无关性
JVM只是识别字节码,和语言是解耦的,很多语言只要编译成字节码,符合规范,就能在JVM里运行,比如Scala,Groovy,Koltin
JVM解释执行
执行引擎解释执行字节码文件,将其逐行解释为本地机器指令,用到了程序计数器。
JIT
如果是热点代码,每次都走解释执行,速度比较慢,那么走即时编译器,可以直接翻译成本地机器指令
对象一定在堆中创建吗
满足热点代码&逃逸分析逃不出线程&开启标量替换,会在栈中替换
10种垃圾回收器
Para组合的吞吐量比较大,CMS和ParNew组合以回收最短停顿时间为目标。
在G1收集器出现之前的所有其他收集器,包括CMS在内,垃圾收集的目标范围要么是整个新生代(Minor GC),要么就是整个老
年代(Major GC),再要么就是整个Java堆(Full GC)。而G1跳出了这个樊笼,它可以面向堆内存任
何部分来组成回收集(Collection Set,一般简称CSet)进行回收,衡量标准不再是它属于哪个分代,而
是哪块内存中存放的垃圾数量最多,回收收益最大,这就是G1收集器的Mixed GC模式。
可达性分析算法
GC Roots可以是局部变量,静态变量,常量,JNI指针。
从GC Roots往下搜索,如果某个节点和GC Root之间没有引用链连接,说明GC Root到这个对象不可达,这个对象没被引用
垃圾回收算法
**(标记-复制)**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如果内存中多数对象都是存活的,这种算法将会产生大量的内存间复制的开销,但对于多数对象都是可回收的情况,算法需要复制的就是占少数的存活对象,而且每次都是针对整个半区进行内存回收,分配内存时也就不用考虑有空间碎片的复杂情况,只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即可。这样实现简单,运行高效,不过其缺陷也显而易见,这种复制回收算法的代价是将可用内存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半,空间浪费未免太多了一点。
**(标记-清除)**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掉所有被标记的对象,也可以反过来,标记存活的对象,统一回收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标记过程就是对象是否属于垃圾的判定过程,这在前一节讲述垃圾对象标记判定算法时其实已经介绍过了。之所以说它是最基础的收集算法,是因为后续的收集算法大多都是以标记-清除算法为基础,对其缺点进行改进而得到的。它的主要缺点有两个:第一个是执行效率不稳定,如果Java堆中包含大量对象,而且其中大部分是需要被回收的,这时必须进行大量标记和清除的动作,导致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执行效率都随对象数量增长而降低;第二个是内存空间的碎片化问题,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当以后在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
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标记-整理)**针对老年代对象的存亡特征,1974年Edward Lueders提出了另外一种有针对性的“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其中的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内存空间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边界以外的内存,“标记-整理”算法的示意图如图3-4所示。标记-清除算法与标记-整理算法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一种非移动式的回收算法,而后者是移动式的。是否移动回收后的存活对象是一项优缺点并存的风险决策:
如果移动存活对象,尤其是在老年代这种每次回收都有大量对象存活区域,移动存活对象并更新所有引用这些对象的地方将会是一种极为负重的操作,而且这种对象移动操作必须全程暂停用户应用程序才能进行[1],这就更加让使用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权衡其弊端了,像这样的停顿被最初的虚拟机设计者形象地描述为“Stop The World”。
分代模型
将堆分成新生代和老年代,新生代使用标记-复制算法,老年代使用标记清除/标记整理算法。
新生代的垃圾回收为MinorGC/YoungGC,老年代的垃圾回收为MajorGC/Old GC,新生代和老年代都能回收的是Full GC。
基于分代假说:
1)弱分代假说(Weak Generational Hypothesis):绝大多数对象都是朝生夕灭的。
2)强分代假说(Strong Generational Hypothesis):熬过越多次垃圾收集过程的对象就越难以消亡。
讲一讲CMS垃圾回收器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是一种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
从名字(包含“Mark Sweep”)上就可以看出CMS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它的运作过程相对于前面几种收集器来说要更复杂一些,整个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包括:
1)初始标记(CMS initial mark)
2)并发标记(CMS concurrent mark)
3)重新标记(CMS remark)
4)并发清除(CMS concurrent sweep)
其中1)、3)这两个步骤仍然需要“Stop The World”。初始标记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速度很快;并发标记阶段就是从GC Roots的直接关联对象开始遍历整个对
象图的过程,这个过程耗时较长但是不需要停顿用户线程,可以与垃圾收集线程一起并发运行;而重
新标记阶段则是为了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
标记记录(详见3.4.6节中关于增量更新的讲解),这个阶段的停顿时间通常会比初始标记阶段稍长一
些,但也远比并发标记阶段的时间短;最后是并发清除阶段,清理删除掉标记阶段判断的已经死亡的
对象,由于不需要移动存活对象,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可以与用户线程同时并发的。
优点: GC线程和工作线程并发,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
缺点: CPU敏感;浮动垃圾(并发清理中产生垃圾);空间碎片;
讲一讲G1垃圾回收器
G1不再坚持固定大小以及固定数量的分代区域划分,而是把连续的Java堆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独立区域(Region),每一个Region都可以根据需要,扮演新生代的Eden空间、Survivor空间,或者老年代空间。收集器能够对扮演不同角色的Region采用不同的策略去处理,这样无论是新创建的对象还是已经存活了一段时间、熬过多次收集的旧对象都能获取很好的收集效果
什么是堆内存?堆内存包含哪些部分?
堆是JVM上最大的内存区域,我们申请的所有对象都是在堆上分配的,并且堆空间为了方便GC模块进行对象分配回收,划分成了新生代(Eden & s0 & s1)和 老年代
内存溢出
-
栈溢出: 方法递归调用,不断压入栈帧 -Xss1m 默认是1M
-
堆溢出:对象大 -Xms30m -Xmx30m
-XX:+HeapDumpOnOutOfMemoryError在发生堆溢出的时候导出Dump日志便于进行分析
-
方法区溢出
-
本机直接内存溢出
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
内存泄漏: 原本没用的对象继续占用内存,没有在恰当的时机释放占用的内存。
比如每一次请求进来,或者每一次操作处理,都分配了内存却有一部分不能回收,那么随着处理的请求越来越多,内存泄漏也就越来越严重。如果存在严重的内存泄漏那么长此以往必然会内存溢出。
内存泄漏一般是代码原因造成的,没有及时的释放空间,内存溢出可能是开辟的空间不够或者严重的内存泄漏。